一、前言
專業分工、切割深入的科學趨勢主導之下,我們的學生過早分流進入專注、窄化的學科領域,訓練窄化的社會個體實不利於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近年來我國各大學 逐漸體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並尋求在健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追求學術卓越發展。然而,各校通識教育的實施仍存在著盲點與挑戰。
對於這些盲點與挑戰,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之基石應有所轉向。在目標的界定上,應從「廣泛知識」的傳授,轉換成「核心能力」的鍛造。更強調批判性多元思 考、公民素養、團隊合作、主動積極、勇於負責、溝通協調、價值判斷能力、行動抉擇能力、問題分析及解決能力等能力的養成。在實施策略的布局上,除強調通識 課程本身的系統性、通識與專業課程彼此之間的融通外,同時強調潛在教育面,包括更具組織性、整合性的環境教育與生活教育。
二、計畫目標
學者普遍認為,現代公民核心能力包括倫理素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美學素養等素 養,各項公民能力之內涵如下:
(一)倫理素養
現代公民在日常生活與專業情境中會遇到各種倫理抉擇與難題,其中涉及價值、義務、角色等衝突。在觀點分歧的多元社會中,面對這些抉擇,更需要具備理性思辨 的能力。此外,當代出現許多新興的倫理議題,已發展出環境倫理、醫療倫理、商業倫理、科技倫理、法律倫理等等領域。這些議題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社會 安定與進步的關鍵。因此,在倫理素養上,一方面要對當代倫理議題有基本認識,另一方面要能運用道德推理對現在及未來發生的具體的倫理議題加以理性判斷。
(二)民主素養
自由民主社會的特色之一,是合理爭議的大量存在。尊重事實、講究理性的公民,在面對許多社會、政治、經濟議題時,即使經過充分的審議與溝通後,並不一定能 夠獲得共識,甚至也不一定能夠形成紮實的多數。為了建造一個穩定、優質的憲政民主社會,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便是去培養公民具備參與民主審議、面對合 理爭議所需之知識、技巧與美德。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必須考量學生心智發展之成熟度,藉由深淺不同的教材與相應的教學方法,循序提升公民參與民主審議所需 的素養。
(三)科學素養
做為現代公民,能體認科學乃人類文化活動的產物之一,並能瞭解科學的效果及其相應的限制,進而願意參與科學相關之公共議題的討論、反思及抉擇。
(四)媒體素養
做為現代公民,能體認到媒體對人們感知外在世界的重大影響,進而瞭解媒體組織如何產製訊息、如何建構形象與意義,並進而對媒體訊息保有開放、批判及省思的 能力。
(五)美學素養
「美感」是國家文化水準的基本指標;在任何先進國家中,民眾的「美感素養」都是一個相當明確的活力指標,它標示出國家的競爭力與產業創意的程度。美感對象 不僅針對藝文,也針對生活世界中的種種事物,它泛指對於事物(非道德性)的統整性價值的體會。美感應自幼培養,在高等教育中,應再輔以美學素養,增加「體 認」的層次,以豐富美感之領受力。
現代公民能力的養成具有以下特色,首先,倫理、民主、科學、媒體、美學等等現代公民的核心能力的培養,需要適當的生活環境與長時間的浸淫、薰陶。依此,本 計畫將協助學校規劃校園的制度性環境,使得教師與學生能產生密切的、有意義的長期互動。其次,現代公民的核心能力的培養需要在真實處境中培養。未來的教育 場域及主題已逐漸向外擴散,範圍不再限制在校園內,議題也擴及社會及職場的議題,事實上,未來的教育希望培養出同時具有全球視野以及能於公共領域中積極參 與各種事務的學生。
綜合上述,依本計畫方向之規劃相關推動工作及機制,將達成下列預定目標:
‧以學習者為中心,落實「全校性」制度性措施,以陶塑公民素養。
‧推動以行動為導向的學習形式、以解決真實問題為核心的學習過程。
‧推動「現代公民核心能力」的相關課程師資強化工作。
‧建構現代公民核心能力指標
(執行期程:103年2月1日至104年1月31日)
本期(第三期)計畫係針對第一、二期實施成果做檢討評估修正後,予以系統性的歸納與延續,除在既有基礎上擴大辦理,如將計畫課程數量由45門擴增至54門,並且深化「大學入門」課程,與全面推動之「書院教育」結合,並深入連結生活學習圈之運作。...
(執行期程:102年2月1日至103年1月31日)
第二期計畫將延續第一期成果,在既有基礎上,持續檢討革新,並輔以制度性改革與自我評估確保計畫成效...
(執行期程:100 年 8 月 1 日 至 102 年 1 月 31 日)
本校提出公民素養陶塑計畫乃根據本校教育目標「專業素養、人文關懷、創新思辨、自主學習、宏觀視野」及核心價值「尊重生命,追求真理」,將以「課程革新」為核心,輔以「健全機制」及「境教陶冶」,從正式課程到潛在課程,皆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為啟發者、引導者,...